随着气候变化问题日益突出,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成为各国亟待解决的共同命题,而推动可持续发展需要全社会持续投入长期、大量的资金,这成为又一道难题。如何利用金融市场推动可持续发展?12月23日,在2023首届中国可持续投资发展论坛上,来自科研院所、金融行业、投资机构的专家学者和专业人士,共同探讨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合理路径与可行方案。

  “ESG少了F”

  在中国,可持续金融起步较晚,市场规模有待进一步扩大,这直接影响了市场主体的接受程度。与会嘉宾普遍认为,可持续金融在实践中,因缺乏统一标准导致金融市场的作用发挥有限。

  “可持续发展对可持续金融和投资的需求是巨大的。”在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执行理事、可持续投资研究中心首席顾问屠光绍看来,可持续发展对巨量资金有着周期长、持续投入的需求,同时,可持续发展也会驱动金融体系变革、增强金融市场有效性、推动金融机构转型和创新金融服务与产品,两者密不可分。

  “ESG少了一个字母F,”富兰克林邓普顿全球执行副总裁兼亚太区主席孟宇认为,向低碳经济转型需要大量资金,仅靠慈善捐款和公共政策无法填补这一差距,因此必须有效挖掘资本市场的巨大潜力。

  在这一背景下,“许多资产管理机构都声称其拥有ESG投资能力并发行相关产品。”孟宇强调,但由于目前没有全球统一、强制性的ESG披露标准,洗绿风险正在增加。

  与此同时,市场建设迟缓是另一大阻碍因素。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指出,当前与可持续金融相关的市场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,还有很多工作要做。比如,目前,碳市场参与主体、产品种类等相对单一,需要进一步丰富,同时,一级市场开通、市场调节机制等基础市场功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。

  “让金融市场做最擅长的事”

  如何让金融市场更有效的推动可持续发展?“亟需建立统一的ESG标准。”孟宇建议,强制企业披露可用于投资的ESG数据,以便金融市场开发所需要的工具和分析方法。“有了标准化的信披及激励机制,金融市场就会做它最擅长的事情,即分配资本。”

  现场嘉宾普遍认为,可持续发展领域缺乏统一的标准阻碍了金融市场发挥作用。“当前还缺乏统一的评估体系,”中美绿色基金董事长徐林称,当前整个可持续金融的标准并不是完全统一的,在不同的领域,即便有统一的评价,技术标准差距也较大。

  赖晓明则指出,要强化碳市场对投资的导向作用,建立碳信息披露、碳绩效评价等技术框架,为金融机构的投资活动提供支撑服务。

  激励机制是驱动可持续金融发展的另一法宝。“通过碳定价激励金融市场,让证券价格反映‘外部性’的真实成本。”赖晓明从碳市场建设角度给出他的建议。他认为,要丰富碳市场的功能和内涵,发展碳金融,丰富交易主体、品种方式,逐步建立市场调节机制,有序推动碳金融创新。

  孟宇认为,有效的激励机制能确保利益一致性,为金融市场提供动力。他强调,激励机制需要调整,对化石燃料行业的补贴有必要取消,甚至将其转用于清洁能源行业。从成本来看,当前太阳能和风能发电成本与化石燃料发电成本相近或更低,未来还将进一步降低。

  对于投资机构而言,通过ESG进行可持续投资也有“获得感”。徐林在实践中发现,利用投后管理可以推动被投企业在S和G方面取得更好的成效,达到更高的标准,对投资机构自身而言是有收益的。“当企业在未上市之前就能够达到比较高的ESG标准,对未来上市或并购都会带来更好的机会,甚至更高的回报。”他认为,对于一级市场投资机构而言,在投前、投中、投后阶段推动ESG计量、评价、达标,对机构自身未来获得更高投资收益也是有益的。